【中國環(huán)保在線 固廢處理】垃圾分類看似簡單,卻是一項龐雜的系統(tǒng)工程。今年3月發(fā)布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全國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從鼓勵到強制,垃圾分類將迎來怎么的發(fā)展挑戰(zhàn)?人民網就北京、上海、合肥、福州、???、成都等試點城市進行了調研。
今年3月發(fā)布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全國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事實上,垃圾分類在不少城市已推行多年,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除居民垃圾分類意識不強、沒有養(yǎng)成垃圾分類習慣外,也與后端處理處置設施和技術難以跟上以及配套制度不完善,長期規(guī)劃存在問題等直接相關。
業(yè)內專家認為,垃圾分類看似簡單,卻是一項龐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置等眾多環(huán)節(jié),任何一環(huán)脫節(jié),都可能前功盡棄,應逐步完善技術、政策、社會三大系統(tǒng)建設。
從鼓勵到強制,這次各地將如何挑戰(zhàn)“分不動”的垃圾分類?近日,人民網記者挑選了北京、上海、合肥、福州、??凇⒊啥嫉仍圏c城市進行了調研。
各地垃圾分類小區(qū)好做法其實不少
北京西城區(qū)趙登禹路西側,大乘巷小區(qū)深藏老城之中。在這個不起眼的老舊小區(qū)里,430戶居民自覺堅持垃圾分類,至今已有20年。
頭一次走進小區(qū),幾乎每個人都會驚訝于垃圾桶的數量:每隔五六米,就有3個一組的帶蓋垃圾桶,居民在家中分門別類的垃圾,會投放到相應的垃圾桶里。
74歲的崔湘文是這里的老住戶。他清楚地記得,1996年12月,家委會門口的小黑板寫上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宣布小區(qū)的垃圾將分類投放。自那時起,大乘巷成了北京個試點垃圾分類的小區(qū)。
初,垃圾分類并不精細,小區(qū)買來6個大垃圾桶,貼上不同標簽,主要收集報紙、書本、塑料泡沫、碎玻璃和廢銅爛鐵。“后來,電視上總宣傳國外先進的垃圾分類方法。我們就想著,既然外國人能做,那咱也能!”崔湘文回憶,2000年左右,大乘巷的垃圾分類開始“與接軌”,分為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種。2012年以后,每季度還專門回收一次“利樂包”,這種常見的飲料包裝一直是垃圾回收的世界性難題:如果直接焚燒,將產生大量二噁英,如果填埋,分解期又長達100年。
20年間,大乘巷住戶更迭,垃圾分類的老規(guī)矩卻被保留下來。“有的街坊搬了家,新住處不施行垃圾分類,他們還說不適應,像是缺了什么似的”,居民張靜媛說。
在上海,60%的生活垃圾都是廚余果皮等濕垃圾。干濕分類,將“廚余果皮”等濕垃圾分揀出來,專門投放,以便資源化利用,減少末端的垃圾處置量,這顯得尤為重要。“做起來真不容易。”徐匯區(qū)虹梅街道惠工新村小區(qū)自管小組組長張月紅感嘆。
惠工新村小區(qū)是自建房小區(qū),無物業(yè)管理、無業(yè)委會,居民組成了自管小組,184戶居民全部簽訂承諾書,實行垃圾源頭分類。
“小區(qū)扔的垃圾,不準帶塑料袋。家家戶戶都發(fā)了統(tǒng)一的垃圾桶,桶內用垃圾鉗一隔,分成兩個格子,干濕分開。”張月紅現場演示。
垃圾箱房定時開放,早晚兩次。一開始,居民很不適應。“只能讓志愿者在垃圾箱房邊輪流值班,不斷指導、勸解。”張月紅說,“現在大家就很自覺了。”
在上海,垃圾分類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有的組織起志愿者,指導居民垃圾分類;有的補貼保潔員,二次分揀;還有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讓社會組織做專業(yè)推動。
像寶山區(qū),還建立了“黃馬甲”專職隊伍,對老舊小區(qū)垃圾箱房實行環(huán)衛(wèi)專業(yè)保潔管理,提高垃圾分類實效。
在上海市中心萬航公寓,保潔員老黃說:“原來,每天的垃圾能裝5大桶。分類投放后,大部分垃圾被拿去利用了,剩下的垃圾連兩桶都不到。”
分類減量后,進入末端填埋、焚燒處置的垃圾有所減少。上海日均末端焚燒、填埋的垃圾總量,從2011年1.8萬多噸,減少到了2016年的1.6萬多噸,減量2000萬噸。
在采訪中,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垃圾分類好經驗還有不少。在福州,藍山四季小區(qū)引進了廚余垃圾處理機,將住戶分類的餐廚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在合肥,垃圾分類投放數據自動記錄,并反映在信息平臺上,實現對垃圾箱的遠程監(jiān)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