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風道
“治理北京霧霾?簡單,只需用大功率鼓風機架在香山頂上吹。”面對北京霧霾重重的現(xiàn)狀,曾有網友在天涯論壇上提出了“奇思妙想”。而早在去年11月,杭州連日中“霾”伏,也有網友調侃,真想拿個特大號吹風機把空氣中的霧霾全部吹走。
風,開始成為拯救藍天的代名詞,與風有關的一切驅霾舉措,也迅速成為火爆的話題。
有人把網友們的這些異說看作一個笑話,但恐怕只有身處霧霾圍困的人們才明白,靠風吹霾的確是眼下眾多城市的選擇。
杭州:風道亡羊補牢記
依靠城市風道驅霾并非天方夜譚。
“風道能起到改善城市小氣候的作用。”浙江大學建工學院副教授王偉武曾對此進行過研究。”
浙江大學規(guī)劃系退休教授周復多也表示:“風道猶如城市的‘經絡’,風道不通城市也會生病。對‘三面環(huán)山一面城’的杭州而言,反思通風廊道正當其時。”
雖然杭州市的污染物排放總量一直在緩慢減少,但對于空氣質量,市民卻并未感到改善。“這跟這十年風速降低有一定關系。”杭州市環(huán)保局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站總工程師洪盛茂說。風速是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暢的風能迅速地稀釋、轉移掉污染物。
紹興:等風來
“夏天,人站在兩幢高樓之間,就能感覺到‘穿堂風’特別大,這兩幢高樓之間的弄堂,就可以理解為‘風道’。當前,城市樓房越建越高,污染物隨風飄散時常常被樓房阻擋,就會在主城區(qū)大量積聚。未來,我們可以順應城市主導風向,在城市內部構建一些能夠貫通城市,并與外圍郊野直接溝通的大型城市通廊,將市郊相對新鮮潔凈的空氣導入城市,在風壓的作用下,把霧霾等污染物‘吹’走。”紹興市氣象局一位氣象分析師打了這個比方。
紹興市氣象局有關人士解釋說:“在一個主城區(qū)內部,交錯縱橫的主干道和街道可分別作為風流動的“動脈”和“毛細血管”。然而,由于寬度不夠、朝向不合理、下墊面阻礙較多等因素,現(xiàn)實中,它們難以達到驅除霧霾的效果。”
“如果引的是臟風,還不如不引風。”“上風口的污染帶不治理,光搞風道是沒什么花頭的。”紹興市氣象局呈送給市政府的重霧霾天氣成因分析也承認:“總體上可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即‘污染是元兇,氣象條件是幫兇’。”
風來了:能否解長痛?
杭州也計劃從錢塘江引風,結合總體規(guī)劃中的河流、道路、綠地形成的6條生態(tài)帶,建設城市風道。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目前,上海、杭州、武漢、廣州、貴陽等城市提出開辟城市風道。例如,上海在規(guī)劃建設浦東新區(qū)時,特意規(guī)劃了一條250米寬的世紀大道作為上海的“風走廊”。
在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時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留出自然風道,有利于緩解城市熱島效應,讓城市宜居,是必要的。但為了驅散灰霾而在城市建成區(qū)開辟人工風道,是否可行,是否又能解除霧霾長痛?
反對者聲音:
開辟城市風道,不僅用處不大,還可能造成資源浪費
針對嚴重的灰霾、糟糕的空氣,有很多研究比“引風驅霾”更為現(xiàn)實,更為迫切。比如,污染“元兇”到底在哪兒?在近遭遇嚴重灰霾的南方很多城市,對首要污染物PM2.5的具體來源和比例,缺乏基礎研究和數(shù)據。北京市的官員和科研人員經常介紹,北京PM2.5的組成中,22%來自機動車,17%來自燃煤,16%是揚塵排放,24.5%是來自外地,對這些數(shù)字,也有人提出疑問,還存在進一步研究論證的必要。
在建立完善各項規(guī)章制度的同時,讓這些制度“落地生根”也非常重要。今年以來,國務院提出加快形成能源消費強度和消費總量雙控制的新機制,劃定“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不超過40億噸標準煤”的紅線;《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公布并實施;環(huán)境保護部和公安部推動各地建立健全環(huán)境執(zhí)法聯(lián)動機制……“有制度不執(zhí)行,比沒有制度危害還大”。以抓鐵有痕的力度,把這些制度、措施切實落到實處,讓生態(tài)文明清風勁吹,我們頭頂?shù)乃{天才會越來越多,呼吸才會越來越暢快,美麗中國才會早日到來。
支持者聲音:
有時,治標比治本更為急迫和更為急需
要批評這類做法很容易入手,理由也不少,因為誰都知道,根治城市霧霾,關鍵靠推進產業(yè)轉型、使用清潔能源、控制汽車保有量和杜絕各類污染源。指責“穿堂風”“霧炮車”等治霾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是“治標不治本”,原則上都不錯。但我們也應看到,城市霧霾的形成是長期積累的,涉及經濟發(fā)展、居民收入、社會穩(wěn)定和利益均衡等方方面面,重現(xiàn)藍天白云和青山綠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在時間還不短的治本過程中,政府盡快推出一些治標舉措,也是必須的,這可以盡快減少一些霧霾的危害。
人人都生過病,對標本兼治的好處都有體會,很少有人傻到忍痛不治非要熬到“治本”不可。有時,治標比治本更為急迫和更為急需。醫(yī)學上就有“姑息療法”,對一時不能除根治本的疾病,用“姑息”措施先解決眼前突出的痛苦。好醫(yī)生都是標本兼治的高手。關公如活到現(xiàn)在,大概也愿選擇先麻醉再做手術,而不是忍受劇痛秀“刮骨療傷。”
首先,不能因治標而耽誤或遮蔽治本。其次,治標的投入和收效也要有科學評估。像杭州、紹興、南京等城市引“穿堂風”驅霧霾,不過是規(guī)劃建設城市“清潔空氣廊道”,利用城市主導風向及自然條件,形成有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的空間格局,使郊外新鮮空氣與城市熱空氣進行置換。建“清潔空氣廊道”的好處,在國內外早已得到證實。即使其治霾效果有限,也是治標,但投入不多,試試又何妨?輿論不宜又將其打成“勞民傷財”,把治標弄得灰頭土腦。
專家說: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大氣灰霾追因專項專家王躍思曾指出,如果污染從污染源里排放出來了,什么辦法都不好用。治理空氣污染,只有一個辦法:源頭減排。
如果跳出一個城市的視角,從全盤來考慮,城市風道并非驅霾良策,反而可能成為循環(huán)污染的根源。我國城市密集,今天吹走了這個城市的霧霾,明天郊區(qū)或者鄰城卻可能遭了殃。即使從短期來看,利用風的力量雖然可以讓霧霾大范圍內得到一定程度的稀釋,但隨著污染物的不斷增多,風并不能真正消除霧霾,而只是起到轉移霧霾的作用。
一次霧霾過去了,還有千萬次霧霾在蓄勢待發(fā)。
霧霾已成為人們的心腹大患,然而,要真正解決問題,絕不能只看短期效應。歸根結底,等風來驅散霧霾只能作為緩兵之計,卻不能作為長久之計。人們不能控制風雨,只能控制導致霧霾產生的污染物。
引風吹散霧霾至多只是個輔助手段,而源頭減排的工作時刻不能懈怠,更不能因此自我麻痹??刻斐燥埐焕慰?,源頭減排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