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治療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常規(guī)的腫瘤治療主要以手術、放療、化療以及靶向治療為主,但這些傳統(tǒng)的治療手段的療效已到達瓶頸,免疫治療開始逐漸進入主流腫瘤治療的舞臺。近日,隨著滑膜肉瘤患者魏則西之死事件的持續(xù)發(fā)酵,一種名為CIK的腫瘤免疫細胞治療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事實上,采用免疫的方法進行腫瘤治療已有很長的歷史。據記載,一名叫威廉•科利(William Coley)的外科醫(yī)生早在19世紀末就曾經用叫科利的毒素(Coley's toxin),即一種滅活的細菌,進行腫瘤的免疫治療。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國立癌癥研究院(NCI)的Rosenberg團隊采用過繼性免疫淋巴因子活化的殺傷細胞(LAK)在黑色素瘤的治療上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進入21世紀,腫瘤的免疫治療快速發(fā)展,2013年,Science雜志將腫瘤免疫治療列為科學突破的*,其中一個重大發(fā)展就是在治療白血病上獲得巨大成功的CAR-T免疫細胞治療。另外,以抗CTLA4和PD-1為代表的T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也在近年來成為有效的免疫治療方法,美國FDA已經批準了這兩種抗體作為對抗多種腫瘤的藥物。
此次與魏則西事件相關的、具有爭議的CIK療法來源于美國,該療法是由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于1991年發(fā)展出來,是一種我國當下在腫瘤生物治療中,廣泛應用的一種免疫細胞治療方法。由于近年來免疫細胞治療研究的高速發(fā)展,腫瘤的免疫治療已逐漸被主流醫(yī)學界所接受。以下詳細介紹CIK細胞免疫治療,它到底在腫瘤治療過程中,是否如同當前輿論認為的那樣,*無效呢?
CAR-T細胞治療的流程和原理,引自轉化醫(yī)學雜志2014年6月第3卷第3期。
什么是CIK治療
所謂的CIK細胞治療,與DC聯合使用時稱為DC-CIK,是目前在我國zui常用的腫瘤免疫細胞治療技術。DC細胞是指樹突細胞,其主要參與抗原的識別、加工處理與遞呈。CIK細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中文名為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其在多種抗體和細胞因子的刺激下,由外周血分離出來的單核細胞在體外培養(yǎng)擴增而成,主要用來殺傷腫瘤細胞。根據科學新媒體“知識分子”此前介紹,目前DC-CIK治療僅對很少數病人有一些特異的作用,但是總體效應不大,不能成為主要治療手段,大多數醫(yī)療中心僅把DC-CIK治療作為手術、放療、化療之外的一種輔助治療手段。
DC-CIK治療到底有沒效果?
事實上,CIK或者DC-CIK療法此前在美國已經歷了多年研究,但是相關臨床試驗在美國基本全部宣告失敗,沒有得到上市許可。*的特例是,2010年,美國食品與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批準了一款基于類似DC治療技術的藥物Provenge上市,用于治療晚期前列腺癌,但由于效果欠佳,生產Provenge的公司Dendreonzui后不得不宣告破產。
通過文獻查閱,我們仍能發(fā)現CIK治療有一定療效。2000年,雜志《柳葉刀》上面一篇文章表示,通過隨機臨床試驗證明,肝癌術后應用CIK細胞治療的患者術后復發(fā)率可降低18%,5年復發(fā)率降低16%。2012年,《臨床癌癥雜志》發(fā)表了一項天津市腫瘤醫(yī)院應用CIK細胞治療晚期腎癌的結果,單純應用白介素-2(IL-2)聯合干擾素,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為19個月,而聯合應用CIK細胞后中位生存期則達到了46個月,這應該是目前已報道的的晚期腎癌治療結果了。2014年,該雜志同樣介紹了中山大學腫瘤醫(yī)院應用CIK細胞治療,CIK治療可使三陰乳腺癌的三年復發(fā)率和中位生存率明顯提高。2014年,《癌癥免疫與治療雜志》發(fā)表了韓國人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單獨應用CIK細胞治療,晚期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為6個月。
以上都是亞洲的研究結果,歐美有沒有結果呢?以下2項研究是歐美的小樣本結果。例如,2005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者在Biology of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盡管該研究僅應用CIK細胞治療9名患者,但他們都是經過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后復發(fā)難治的淋巴瘤患者,有效果是2例,其中位生存期超過18個月,效果應該算是相當不錯。歐美還有一些其它臨床效果不錯的小樣本臨床試驗,但是尚無大樣本的隨機臨床試驗。從以上研究可歸納,CIK細胞治療腫瘤的療效基本是明確的,但缺乏一個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同時我們應該明白,自體CIK細胞治療是一個技術,不是一個藥物,要想完成一個多中心臨床試驗困難很大,因此我們并不能匆匆下結論認為CIK細胞治療是無效的。在這一領域,我們不能因為歐美國家開展得少或不開展研究,就認為它是不好的或是無效的。畢竟東西方在人種、文化及制度上都有很大的差異。
腫瘤的免疫治療具有非常好的前景,歷史將會證明魏則西事件只是這一治療發(fā)展中的一個小小的波瀾。但我們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腫瘤的免疫治療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隨著進一步的研發(fā),這一治療將會不斷有新的突破。目前看來,腫瘤的免疫治療主要包括免疫檢測點抑制劑藥物和免疫細胞治療,大體可分為三類,以抗CTLA-4、PD-1為代表的免疫檢測點抑制劑抗體藥物;以CIK、NK為代表的非特異性免疫細胞治療;和以CAR-T、TIL和腫瘤疫苗為代表的特異性免疫細胞治療。隨著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的不斷發(fā)展,未來這一治療方案一定會讓更多的腫瘤患者受益。
作者簡介
張鴻聲(Alex H. Chang),同濟大學轉化醫(yī)學高等研究院,同濟大學醫(yī)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從事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的前沿性研究工作,并成功在動物腫瘤模型上采用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T)進行腫瘤治療。該項結果于2007年發(fā)表在《Nature Medicine》上。自2011年進入同濟大學以來,通過幾年的努力,已建立了CAR-T腫瘤治療的研發(fā)平臺,并完成B細胞白血病的臨床前試驗?,F已與多家醫(yī)院的血液科合作開展CD19陽性B細胞惡性血液性疾病的臨床試驗。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環(huán)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