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歡迎來到環(huán)保在線! 登錄| 免費注冊| 產(chǎn)品展廳| 收藏商鋪|
當前位置:蘇州長留凈化科技有限公司>>技術文章>>不溶性微粒檢測方法
包裝材料不溶性微粒測定法
本法適用于藥用膠塞、輸液瓶、輸液袋和塑料輸液容器用內蓋的不溶性微粒大小及數(shù)量的測定。
本法包括光阻法和顯微計數(shù)法。除另有規(guī)定外,測定方法一般先采用光阻法;當光阻法測定結果不符合規(guī)定,應采用顯微計數(shù)法進行復驗或測定,并應以顯微計數(shù)法的測定結果作為判定依據(jù)。
*法 光阻法
原理 當液體中的微粒通過一窄小的檢測區(qū)時,與液體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微粒阻擋而減弱,因此由傳感器輸出的信號降低,這種信號變化與微粒的截面積成正比,光阻法檢查不溶性微粒即依據(jù)此原理。
儀器裝置 儀器通常包括取樣器、傳感器和數(shù)據(jù)處理器三部分。測量粒度范圍為2~50µm,檢測微粒濃度為0~5000個/ml。
儀器的校正與檢定 所用儀器至少每6個月應校正一次。
(1)取樣體積的準確性
校正方法 待儀器穩(wěn)定后,取多于取樣體積的微粒檢查用水置于取樣瓶中,稱定重量,依法安裝取樣瓶,開啟儀器,通過取樣器量取一定量的水,再次稱定重量。以兩次稱定的重量只差計算取樣體積。連續(xù)測定3次,各次測得體積與量取體積的差應在±5%以內。測定體積的平均值與量取體積的差應在±3%以內。也可采用其他適宜的方法校正,結果應符合上述規(guī)定。
(2)微粒計數(shù)的準確性
取相對標準偏差不大于5%,平均粒徑為10µm或25µm的標準例子,制成每1ml中含1000~1500微粒數(shù)的懸浮液,超聲處理(80~120W)30秒脫氣或靜置適當時間脫氣,開啟攪拌器,緩慢攪拌使其均勻,依法測定3次,*次數(shù)據(jù)不計,后兩次測定結果的平均值與已知粒子數(shù)之差應在±20%以內。
(3)傳感器的分辨率
計數(shù)器對于粒子的大小*依賴于所采用的傳感器,不同的傳感器,其分辨率也會有所不同。取相對標準偏差不大于5%,平均粒徑為10µm的標準粒子(均值粒徑的標準差應不大于1µm),制成每1ml中含1000~1500微粒數(shù)的懸浮液,超聲處理(80~120W)30秒脫氣或靜置適當時間脫氣,開啟攪拌器,緩慢攪拌使其均勻(避免氣泡產(chǎn)生),依法測定10µm和12µm兩個通道的粒子數(shù),使得兩個通道的差值計數(shù)與10µm通道累計計數(shù)之比應不小于68%。若校正結果不符合規(guī)定,應重新調試儀器后再次進行校正,符合規(guī)定后方可使用。
注:如所使用儀器附有自檢軟件,可進行自檢。
試驗環(huán)境及檢測 試驗操作環(huán)境不得引入明顯的微粒,測定前的操作應在層流凈化臺中進行。玻璃儀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應潔凈、無微粒。本法所用微粒檢查用水,使用前須經(jīng)不大于1.0µm的微孔濾膜濾過。
取微粒檢查用水50ml,按光阻法項下規(guī)定的方法測定。連續(xù)測定3次,每次取樣量不低于5ml,讀取后兩次的測量結果,每10ml中含10µ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應在10粒以下,含25µ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應在2粒以下。否則表明微粒檢查用水、玻璃儀器或試驗環(huán)境不適于進行微粒檢查,應重新處理,檢測符合規(guī)定后方可進行供試品測定。
測定法
(1)藥用膠塞
除另有規(guī)定外,取完整被測膠塞數(shù)個(取用膠塞的數(shù)量應使總表面積盡量接近100cm ),置250ml三角燒杯中,加入微粒檢查用水適量(取用微粒檢查用水的ml數(shù)與被測膠塞總面積的cm 數(shù)之比為1:1),用鋁箔(或其他適宜的材料封口)蓋住三角燒杯杯口,置振蕩器中(水平圓周轉動,直徑12±1mm,震蕩頻率300±10轉/分鐘)震蕩20秒。小心移開鋁箔(或其他適宜的材料封口),先倒出部分供試液沖洗開啟口及取樣瓶后,將供試液倒入取樣瓶中(或直接置于取樣器上),靜置,在15~30分鐘時間范圍內連續(xù)測定3次,棄去*次數(shù)據(jù),讀取后兩次測定結果,計算平均值。
(2)輸液瓶和輸液袋
除另有規(guī)定外,取裝液供試品適量,用水將容器外壁洗凈,小心翻轉20次,使溶液混合均勻,立即小心開啟容器,先倒出部分供試品溶液沖洗開啟口及取樣瓶,再將供試品溶液倒入取樣瓶中,超聲處理(80~120W)30秒脫氣或靜置適當時間脫氣后,置于取樣器上,開啟攪拌器,緩慢攪拌使溶液均勻(或將供試品容器直接脫氣后置于取樣器上,不加攪拌),依法測定3次以上,每次取樣應不少于5ml。棄去*次數(shù)據(jù),讀取后兩次測定結果,計算平均值。
(3)塑料輸液容器用內蓋
除另有規(guī)定外,取塑料輸液容器用內蓋5個,置500ml錐形瓶中,加入250ml微粒檢查用水,用鋁箔(或其他適宜的材料封口)蓋住錐形瓶瓶口,置振蕩器中(水平圓周轉動,直徑12±1mm,震蕩頻率300±10轉/分鐘)震蕩20秒。小心移開鋁箔(或其他適宜的材料封口),先倒出部分供試液沖洗開啟口及取樣瓶后,將供試液倒入取樣瓶中(或直接置于取樣器上),靜置,在15~30分鐘時間范圍內連續(xù)測定3次,棄去*次數(shù)據(jù),讀取后兩次測定結果,計算平均值。
結果表示 取出兩次測定結果的平均值,計算每1ml中所含微粒數(shù)。
第二法:顯微計數(shù)法
原理 將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富集于濾膜上,通過顯微鏡放大觀察,用測微尺對粒子粒徑進行判斷,并對粒子的數(shù)量進行計數(shù)。
顯微計數(shù)法僅用于測定溶液中的固體不溶性微粒,因此對于凝膠樣的非定型、半固體物質以及其它類似污點或脫色、形態(tài)不明確的膜狀物質,應不進行粒徑判斷和計數(shù)。
儀器裝置 儀器通常包括具微粒附著裝置的層流凈化臺、顯微鏡、微孔濾膜及濾器、平皿等。
層流凈化臺 空氣過濾器孔徑0.45 µm,氣流方向由里向外,應定期檢查風速及凈化臺上空氣中的微粒數(shù)。
顯微鏡 雙筒大視野顯微鏡,目鏡內附標定的測微尺(每格0.05~0.1mm)。坐標軸前后、左右移動范圍均應大于30mm,顯微鏡裝置內附有光線投射角度、光強度均可調節(jié)的照明裝置。檢測時放大倍數(shù)不小于100倍。
微孔濾膜及濾器 應選用塑料、玻璃或不銹鋼制的過濾漏斗,直徑不小于21mm。有適宜的容積;應選用孔徑不大于0.45µm、直徑25mm,一面印有間隔3mm格柵的白色微孔濾膜,膜上如有10µ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應在5粒以下,并不得有25µm以上的微粒,必要時,可用微粒檢查用水沖洗使其符合要求。
試驗環(huán)境及檢測 試驗操作環(huán)境不得導入明顯的微粒,測定前的操作應在層流凈化臺中進行。玻璃儀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應潔凈、無微粒。本法所用微粒檢查用水,使用前須經(jīng)孔徑不大于0.45µm的微孔濾膜濾過。
取試驗用的清潔儀器,加入50ml微粒檢查用水,按顯微計數(shù)法項下規(guī)定的方法試驗,抽濾所有50ml供試液。每50ml中含10µ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應在20粒以下,含25µ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應在5粒以下。否則表明微粒檢查用水、玻璃儀器和試驗環(huán)境不適于進行微粒檢查,應重新處理,檢測符合規(guī)定后方可進行供試品檢查。
檢查前的準備 試驗環(huán)境檢測符合規(guī)定后,在凈化臺上將濾器用微粒檢查用水沖洗至潔凈,用平頭無齒鑷子夾取測定用濾膜,用微粒檢查用水沖洗后,置濾器托架上,固定濾器,倒置,反復用微粒檢查用水沖洗濾器內壁,瀝干后安裝在抽濾瓶上,備用。
測定法
(1)藥用膠塞
除另有規(guī)定外,取完整被測膠塞數(shù)個(取用膠塞的數(shù)量應使總表面積盡量接近100cm ),置250ml三角燒杯中,加入微粒檢查用水適量(取用微粒檢查用水的ml數(shù)與被測膠塞總面積的cm 數(shù)之比為1:1),用鋁箔(或其他適宜的材料封口)蓋住三角燒杯杯口,置振蕩器中(水平圓周轉動,直徑12±1mm,震蕩頻率300±10轉/分鐘)震蕩20秒。小心移開鋁箔(或其他適宜的材料封口),用適宜的方法抽取或量取適量(不少于25ml)的供試液,沿濾器內壁緩緩注入經(jīng)預處理的濾器中,緩緩抽濾至濾膜近干(如所取供試液的量大于過濾漏斗容積,則在抽濾時分批注入)。再用微粒檢查用水25ml沿壁洗滌并抽濾至濾膜近干,保持抽濾狀態(tài)下,移去過濾漏斗,關掉真空泵,用平頭鑷子將濾膜移至平皿上(必要時,可涂抹極薄層的甘油使濾膜平整),微啟蓋子使濾膜適當干燥后,將平皿閉合,置顯微鏡載物臺上,調好入射光,放大100倍進行顯微測量,調節(jié)顯微鏡使濾膜格柵清洗可見后,移動坐標軸,分別測量有效過濾面積上zui長粒徑大于10 µm及25µm的微粒數(shù)。
(2)輸液瓶和輸液袋
除另有規(guī)定外,取裝液供試品適量,用水將容器外壁洗凈,小心翻轉20次,使溶液混合均勻,立即小心開啟容器,用適宜的方法抽取或量取適量(不少于25ml)的供試液,沿濾器內壁緩緩注入經(jīng)預處理的濾器中(如所取供試液的量大于過濾漏斗容積,則在抽濾時分批注入),照上述(1)同法測定。
(3)塑料輸液容器用內蓋
除另有規(guī)定外,照光阻法中檢查法的(3)制備供試品溶液,照上述(1)同法測定。
結果表示 計算每1ml中所含微粒數(shù)。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環(huán)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chǎn)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chǎn)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