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性腸?。↖BD)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以慢性、反復發(fā)作為特征的腸道炎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羅恩?。–rohn's disease, CD)。IBD在全球的發(fā)病率居高不下,中國是亞洲發(fā)病率最高的國家,為3.44/10萬人/年。腸道微生物組成的改變引起腸上皮屏障功能受損是IBD發(fā)生和復發(fā)的重要誘因。腸上皮屏障完整性的破壞會導致腸腔共生菌群和病原微生物轉移至腸道固有層,并最終誘發(fā)腸道炎癥。目前IBD的治療藥物側重于控制炎癥,而在恢復腸上皮屏障功能方面作用有限,尚缺乏能治愈IBD的藥物。
在IBD患者的腸上皮病變部位,革蘭氏陰性菌的數量增加,LPS濃度升高,啟動并加劇腸道炎癥。來自革蘭氏陰性菌的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 OMVs)經內化進入細胞,通過釋放LPS激活細胞質caspase-11依賴的信號通路。目前,觸發(fā)OMV在細胞質中釋放LPS的確切機制及其對腸上皮屏障功能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

2021年11月8日,復旦大學藥學院沈曉燕課題組聯(lián)合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沈衛(wèi)星課題組,以及澳門科技大學周華研究團隊,在The EMBO Journal期刊在線發(fā)表了標題為SNX10-mediated LPS sensing causes intestinal barrier dysfunction via a caspase-5-dependent signaling cascade的研究成果。研究揭示OMV通過內化的方式進入人腸上皮細胞中的早期內體中,進而誘導SNX10介導的caspase-5和PIKfyve在早期內體膜上的募集,隨后觸發(fā)LPS釋放到細胞質中,并被caspase-5感知。激活的caspase-5引起Lyn磷酸化,誘導Snail/Slug的核轉位,并導致E-cadherin下調,最終破壞腸上皮屏障功能。該研究發(fā)現了一個新的信號軸,其中支架蛋白SNX10提供了一個平臺,用于整合LPS釋放、感知和信號轉導的分子機器的組裝和定位。該研究揭示了IBD腸上皮屏障功能障礙新分子機制,為IBD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藥物靶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