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濟南“天賜之水解渴” 試雨洪水利用工程
資料類型 | 文件 | 資料大小 | |
下載次數 | 0 | 資料圖片 | 【點擊查看】 |
上 傳 人 | 默認 | 需要積分 | 0 |
關 鍵 詞 | 水利,洪水利用,災害 |
- 【資料簡介】
- 濟南是個缺水城市,每年白白流失的雨洪水超過3000萬立方米。如何用雨洪水為泉城解渴?22日,濟南市專門就雨洪水利用進行專題研究,市市政公用局已向市相關部門發(fā)出關于《濟南市雨洪水利用工作實施意見》的征求意見稿,計劃試點建設一批雨洪水示范工程,在明年形成雨洪水利用的良好開端。
隨著城市快速發(fā)展,濟南城區(qū)南部上游地面硬化加劇,濕地、塘壩被大量占用,失去了調蓄功能,導致雨水下滲量減少,對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形成巨大壓力。同時,因城市大面積硬化,我市每年流失的雨水量超過3000萬立方米,通過降雨獲得地下水的補給量逐年減少。
濟南市市政公用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雨洪水補給地下水對保泉和供水更具操作性。通過全面推廣雨洪水利用技術,還能有效減輕城市雨洪水災害和城市下游的防洪壓力,減小城市熱島效應,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此外,還可適當減少防洪設施建設和救災搶險投入,減輕財政資金壓力。
目前,濟南市在雨洪水利用方面已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嘗試。山東建筑大學積極開展“濟南市雨洪控制與利用”研究,形成了初步研究成果和方案建議。市市政公用局結合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同步建設谷坊緩蓄、透水路面等設施嘗試雨洪水利用。結合行政審批工作,市政公用局對部分新建住宅小區(qū)提出了建設下洼式綠地的建議,并在國華經典、林景山莊等部分小區(qū)進行了雨洪水利用技術的相關探索。但我市仍處于雨洪水利用的研究摸索階段,相比德國、美國、日本及國內的北京、深圳等地還有較大差距。
有關人士表示,濟南市開展雨洪水利用面臨四大缺失:一是法規(guī)缺失,現(xiàn)有關于排水防洪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仍立足于雨水安全泄洪,不能協(xié)調解決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長期投入與資源利用等問題;二是管理缺失,沒有特定的主管部門和明確的責任主體,管理工作難以到位;三是標準缺失,無法指導具體工程建設;四是社會參與缺失,受制于雨洪水利用系統(tǒng)研究復雜、建設成本較高等因素,難以吸引社會多方尤其是企業(yè)的參與。
濟南市政府有關人士表示,加強雨洪水利用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標志之一。對于濟南這樣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保泉壓力極大的城市來講,加強非常規(guī)水資源利用,積極推廣雨洪水利用技術顯得尤為重要。近期,我市將加快研究相關政策,提高對雨洪水利工作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保證相關法規(guī)及時跟上。
有關部門將盡快出臺公園、樓頂、綠地等區(qū)域雨洪水利用標準,制定政府管理和經濟激勵并重的城市雨水管理政策。借鑒*城市經驗,濟南市有望試點建設雨洪水利用示范工程,并加強宣傳引導,有序推進雨洪水的綜合應用。
- 凡本網注明"來源:環(huán)保在線"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環(huán)保在線,轉載請必須注明環(huán)保在線,http://www.niunang.cn。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企業(yè)發(fā)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guī)遭投訴的,一律由發(fā)布企業(yè)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