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歡迎來到環(huán)保在線! 登錄| 免費注冊| 產(chǎn)品展廳| 收藏商鋪|
“我是假外籍院士,因為我在中國工作。”6月11日,來北京參加兩院院士大會的美國*院士、*外籍院士蒲慕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笑著調侃自己的身份。
擔任*上海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神經(jīng)所”)所長已有多年,蒲慕明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院士。盡管目前他只有一半時間在中國工作,但到2013年他將全職回國。
因為雙重身份,關于科研管理工作“美國與中國的差異”的問題經(jīng)常被問及,蒲慕明則以“體制不同,內(nèi)容、細節(jié)大不一樣”作答。
不一樣的研究所
蒲慕明告訴記者,在美國的研究所做所長,雖然可以決定研究人員的工資,但實際上不管科研經(jīng)費,不用擔心研究所的發(fā)展。所長并不是領導,只是為研究人員提供公共服務。因此,很多研究員不愿意做所長,所長一職往往大家輪流做。
“在研究方向上,所長也不起主導作用,大多由研究員自己決定。所長只對自己實驗室的研究方向起決定性作用。”
據(jù)介紹,美國有一些有專門投資來源的科研機構,其主管領導也不主導研究方向,研究員由教授們自己選擇。不過,有醫(yī)學院的研究所權力范圍相對較大。
與之相反,在中國做研究所所長,可以確定規(guī)則和評價標準,可以使用各種措施營造學術環(huán)境,決定學生的培養(yǎng)方式。
自擔任上海神經(jīng)所所長以來,蒲慕明則采取了與中國其他科研機構*不一樣的管理方式。
如在學生的培養(yǎng)方面,雖然每個學生都會有一位導師,但研究所讓學生在所有實驗室輪轉,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論文指導委員會,讓研究員共同指導其研究。此舉的好處在于,一名學生不是只有一位導師,只聽從一人的意見或建議。若導師指導出現(xiàn)錯誤,其他研究人員可以幫助其開展另一項研究。研究所每半年對學生的研究進行一次評估,若結果不盡如人意,則可以更換研究課題。
對于研究人員,上海神經(jīng)所*采取了*科研機構的通行評價方式。研究所成立了由美國*院士、英國**院士組成的9人評審委員會。在評審委員會評審前,研究所會匿名寄出十余封信件,總結研究人員的成績,讓評審人給出初步結論,再由評審委員會評審。
一般情況下,對研究人員每4年評審一次。*次評審,給出“優(yōu)、良、差”三個等級。4年后,再進行第二次評審,若不能通過,將不再續(xù)聘。通過評審的,每6年還要評審一次,若不能通過,將減少對其研究工作的資助,減少學生人數(shù),甚至關閉實驗室。在研究所,這樣的評審對院士也不例外。
他說:“這是*大學的標準,也是*的有效方式。如果不采取這種管理方式,研究所沒有人員流動,永遠不會做到*。”
敢做改革試驗田
蒲慕明介紹,這種方式當初試行時也遇到了困難。有研究人員問:“我們是中國人,為什么要讓外國人評審我們的工作?”然而,多年的堅持換來的是豐碩的研究成果,這讓當初的質疑者也不得不信服改革的功效。目前,很多研究人員更愿意接受這種方式,因為有能力的人能夠得到同行的認可。
當記者問及這種方式是否可能在中國科研機構普遍推行時,蒲慕明認為這種情況“很難實現(xiàn)”。“大環(huán)境不容易改變,我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nèi)推行。能做多少做多少,盡量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他說。
他同時感覺,自己執(zhí)掌的*上海神經(jīng)所類似于以前中國的深圳特區(qū),是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如今,中國的經(jīng)濟特區(qū)已越來越多,這種星火燎原之勢恰恰開始于當初星星點點的試驗。蒲慕明相信,未來中國一定有更多的科研機構采取類似的評審方式,以推動國家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來源:科學時報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nèi)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環(huán)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chǎn)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chǎn)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