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廷等早期鳥類繁殖行為研究獲進展
3月8日,《自然》Nature雜志在線發(fā)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及其團隊成員與山東臨沂大學鄭曉廷、王孝理、王巖,以及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Fritz Huchzermeyer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Exceptional preservation of ovarian follicles in Early Cretaceous birds hints at dinosaurian reproductive behaviour)。
該研究基于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保存的三件早期鳥類化石(一件為長尾的熱河鳥,另外兩件為未命名的反鳥類),對它們罕見保存的卵巢中的濾泡化石進行了研究。如此精美的鳥類軟組織繁殖器官保存以前尚未見報道。該研究表明,盡管與鳥類關系zui近的恐龍與鱷魚一樣,還使用兩個卵巢和兩條輸卵管,但早期鳥類顯然已經(jīng)只保留一個有效的卵巢和一條輸卵管(身體左側)。他們據(jù)此推測,身體右測卵巢和輸卵管的功能退失可能發(fā)生在恐龍向鳥類過渡的階段,很可能與適應飛行需要的體重減少有關。
他們的研究還表明,盡管早期鳥類已經(jīng)具有了一些現(xiàn)代鳥類的繁殖特征,但在卵泡的數(shù)量、卵泡大小的差異等方面還顯示了原始的特征,表明了相對于現(xiàn)代鳥類較低的新陳代謝水平。在系統(tǒng)演化上,熱河鳥代表了zui原始的鳥類之一,而反鳥類代表了zui基干的鳥類與進步鳥類之間的過渡類型。該研究也顯示,熱河鳥的繁殖行為相對更加原始,而反鳥類的繁殖行為較為進步,它們代表了爬行類與現(xiàn)生鳥類之間繁殖行為的不同演化過渡階段。
該研究的另外一個結論是:與爬行類和恐龍相似,早期鳥類的性成熟早于身體(骨骼)的成熟,這不同于現(xiàn)生鳥類。此外,鳥類卵巢濾泡化石的發(fā)現(xiàn)還提供了該類標本確切的性別證據(jù),將有助于進一步研究早期鳥類的性雙型等科學問題。
該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