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被廣泛用于模擬人類代謝、疾病和藥物應答,是醫(yī)學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工具。然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出,人類和小鼠的基因表達存在著驚人的差異,不論是蛋白編碼基因還是非編碼基因。
Michael Snyder及其同事在15種組織中比較了人類和小鼠的基因表達情況,包括大腦、心臟、肝臟、腎臟等等。他們發(fā)現,物種間的基因表達差異要大于組織間的差異。舉例來說,小鼠肝臟與人類肝臟基因表達的相似性,要低于小鼠肝臟與小鼠心臟的相似性。這項研究使用了ENCODE、modENCODE等資源的RNA-seq數據,覆蓋的組織類型更加全面。
“我們認為人類和小鼠在遺傳學上非常類似,但它們的轉錄組差異其實很大,”耶魯大學的生物信息學家Mark Gerstein評論道。
之前也有過類似的比較研究,不過它們得出了相反的結論。比如有研究指出,小鼠肝臟與人類肝臟基因表達的相似性,高于小鼠肝臟與小鼠大腦的相似性。Snyder認為,這些研究中的組織承擔了互不相干的特殊功能,比如腎臟、睪丸、大腦、肝臟和肌肉。特化組織之間的顯著差異導致“機體內的器官相似性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
Snyder及其同事在人類和小鼠中鑒定了四千多個差異性表達的基因。隨后,他們分析了這些差異背后的表觀遺傳學改變(比如組蛋白修飾)。研究顯示,當基因在某個物種高水平表達時,組蛋白H3K4me3和H3K27ac表現出更高的啟動子活性。這說明小鼠和人類的基因表達差異是真實的生物學現象,不是實驗或分析錯誤造成的。
研究人員還對非編碼RNA進行了研究。他們發(fā)現,這些轉錄本在組織間的多樣性要大于蛋白編碼基因。大多數非編碼轉錄本具有高度的組織特異性,不過要確定哪些轉錄本在組織間特異性表達還需要更多的數據。此外這項研究還證明,人和小鼠之間的調控信息(比如轉錄因子結合)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小鼠和人類的基因基本相同,但基因的表達模式有著不可忽視的差異,”Snyder說。這項研究可以告訴我們,使用小鼠模型在哪些方面更有幫助,在哪些方面需要謹慎。這些數據也有助于人們進一步理解小鼠和人類的基本生理區(qū)別。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環(huán)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