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在參與血栓形成和動脈粥樣硬化中起重要作用。TXA2、5HT引起血管收縮:PDGF、β-TG、PF4刺激平滑肌細胞引起動脈硬化,GPIIb/IIla纖維蛋白原受體活化引起血小板聚集,與凝血系統(tǒng)活化形成的纖維蛋白構成血小板栓子。
血小板粘附、聚集、釋放產(chǎn)物、花生烯酸代謝、促凝作用及受體表達參與上述過程。在體內(nèi),狹窄血管產(chǎn)生的高切應力,各種細胞釋放的產(chǎn)物以及內(nèi)皮損傷等因素均可構成激活血小板的刺激因素。除上述環(huán)境因素外,血小板自身的某些特性改變,譬如:基因多態(tài)性,在發(fā)生血栓形成中的意義也是近年來漸為人們重視的新課題。
一、血小板功能檢測項目
出血時間、粘附性、聚集性、釋放產(chǎn)物、花生四烯酸代謝產(chǎn)物、胞漿游離鈣水平測定、凝血活性、膜糖蛋白檢測、基因多態(tài)性和突變。
常用的檢測功能的方法為:血小板聚集性測定(比濁法、阻抗法、循環(huán)血小板聚集體、自發(fā)性血小板聚集),近年來,流式細胞儀、PFA-100分析及激光衍射法檢測微小聚集體也逐漸地進入臨床或臨床前階段。
比濁法測定血小板聚集是應用較廣泛的指標,可以用于遺傳性血小板疾病診斷指標,也可以作為血栓性疾病中評估其病理反應,指導抗栓藥物的應用以及作為抗血小板藥物監(jiān)測之用。
在比濁法的應用中,有幾項關鍵問題應予以注意:
(1)血液采集與分離。
(2)誘導劑應用:種類、濃度。
(3)正常值的選定。
流式細胞儀可以檢測血小板功能、代謝、塵化及受體表達,而微小聚集體的形成作為血栓形成的早期敏感指標采用激光衍射法的測定也正在評估中,反映體內(nèi)全血狀態(tài)下的血小板阻抗法以及血小板內(nèi)鈣離子水平的檢測在臨床研究中顯示其意義。
二、血小板功能檢測的臨床應用
1. 出血性疾?。?nbsp;
分遺傳性和獲得性二類,采用常規(guī)的血小板聚集試驗對遺傳性血小板疾病即可作出初步診斷。
2. 血栓性疾?。?nbsp;
大多數(shù)血栓性疾病均可以檢測到血小板反應性增高,(這對疾病的病理過程,指導疾病治療均有一定;意義,許多指標在疾病中的意義也作比較研究,一些分子標志物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較高的靈敏度)。P選擇素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較敏感指標,而血小板聚集性測定較為簡便。zui近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血小板活化指標不儀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意義,而且對某些疾病具有預示意義。譬如,膠原誘導血小板聚集在妊娠25周升高,則預示先兆子癇,具有較高的靈敏性和性,也有采用血小板數(shù)、MPV和聚集三項來綜合預示先兆子癇。采用MPV、血小板數(shù)和P選擇素,發(fā)現(xiàn)不穩(wěn)定心絞痛和心肌梗死有差別。這表明血小板檢測在臨床上足十分有用的。在血小板參與功能血栓形成的機制中,除了上述獲得性原因外,近年來的研究也證明存在遺傳因素。
粘性血小板綜合征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表現(xiàn)為對ADP和/或腎上腺素的血小板聚集反應增強,本征分為三型:I型對ADP和腎上腺素聚集反應均增強,II型對腎上腺素聚集反應增強,III型對ADP聚集反應增強。在原因不明的動脈血栓形成中,本征的發(fā)病率占21%。 血小板膜糖蛋白基因多態(tài)性與動脈血栓形成的危險之間的關系正在研究中。 GPIIIa的PLA1(Leu33)→PL2(Pro33),GPba上的三個多態(tài)性(39bp串聯(lián)重復變異數(shù)、Thrl45Met、-5T/C),膠原受體GPIa807C/T、Lys505Glu的基因多態(tài)性與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病和介入療法的關系研究,多數(shù)是在基因型與疾病關系之間進行,雖然獲得的結果尚屬初步,但譬如動脈粥樣硬化,心腦及周圍血管血栓病,糖尿病等疾病使人們對遺傳因素與血栓形成關系有了新的認識。
3. 藥物監(jiān)測中的應用:
抗血小板藥物監(jiān)測通常采用比濁法血小板聚集性測定即可,當然,采用PFA-100時,其靈敏性更高,服用ASA時其血小板誘導劑叫可選用AA+ADP或膠原,服用抵克力得和玻立維時可選用ADP,在GPIIb/IIIa拮抗劑活療葉,用全血血小板聚集和流式細胞儀測得的結果—致,較比濁法靈敏,肝素治療引起血小板減少/血栓形成綜合癥也叮采用聚集法測定。